信息摘要:
很早以前,人們就開始使用金屬絲搓捻的繩索,最初用在礦山作提升索。第一根鋼絲繩,是在1834年由德國人奧魯勃特用手工搓捻的,由3股組成,每股僅4根鋼絲,鋼絲的強度極限為400
很早以前,人們就開始使用金屬絲搓捻的繩索,最初用在礦山作提升索。第一根鋼絲繩,是在1834年由德國人奧魯勃特用手工搓捻的,由3股組成,每股僅4根鋼絲,鋼絲的強度極限為400~500MPa。當時盡管結構最簡單,壽命短,但能滿足撓性傳動的需要。因此,在許多場合很快就取代了有機物繩索和金屬鏈條。后來由于礦山工業(yè)的發(fā)展,要求鋼絲繩有更高的強度和壽命,于是逐步采用含碳量較高的鋼材料來拉制鋼絲。隨后又出現(xiàn)了“鉛淬火”熱處理新工藝,使制繩鋼絲的質量不斷得到改善,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礦山工業(yè)發(fā)展的需要。在鋼絲繩結構發(fā)展過程中,最早使用的是6股、每股7絲(6×7)鋼絲繩。因鋼絲較粗,耐磨損、耐銹蝕能力強,很適合用于牽引。后來由于新型起重機械的出現(xiàn),要求有較高的繩速,較小的滑輪。為了滿足要求采用增加絲數(shù)、減小絲徑來提高鋼絲繩的韌性和強度,而出現(xiàn)了6×19和6×37。其結構形式是采用相同絲徑、不同捻距來捻制,構成點接觸股鋼絲繩,稱為非平行捻股鋼絲繩。在使用過程中,人們發(fā)現(xiàn)點接觸股鋼絲繩易產生疲勞斷絲,使用壽命短。隨著礦山工業(yè)及起重運輸業(yè)的發(fā)展,對鋼絲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于是又出現(xiàn)了用不同絲徑、相同捻距來捻制構成的線接觸股,稱為平行捻股鋼絲繩。國外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生產單一的西魯式(S)、瓦林吞式(W)、填充式(F),我國是從60年代開始生產。與點接觸股比,具有耐彎曲疲勞性能好、結構緊密、破斷力大、壽命較長等優(yōu)點,得到了廣泛使用。經(jīng)過不斷完善和改進,后來又出現(xiàn)了以WS和下S為基本型的二元組合式。為某些重要用途的需要,又發(fā)展了F:WS三元組合式。線接觸股鋼絲繩的普遍使用,使得點接觸股鋼絲繩逐漸被取代。
采用平行捻加工方法,可以獲得結構緊密,破斷拉力提高等優(yōu)點。對于單層般鋼絲繩,也可以將繩式芯中的股與繩中的外層股之間,按S、W、F;及WS形式來配比和排列,構成全線接觸的滿充式鋼絲繩,又稱為平行捻鋼絲繩。由于結構緊密、破斷拉力大,廣泛使用于礦山電鏟。
為了綜合點接觸與線接觸的結構及捻制加工特點,點一線接觸股與點-線接觸鋼絲繩得到了應用。在點一線接觸股中,利用不同捻向、匹配不同的捻角、絲徑和絲數(shù),來達到各鋼絲層的扭矩平衡,構成具有穩(wěn)定股的單層不扭轉鋼絲繩。在點一線接觸多層股鋼絲繩中,變換股層捻向、匹配捻角、股徑及股數(shù),來達到各股層的扭矩平衡。
通過改變繩內鋼絲的接觸狀態(tài)獲得了好處,使人們想到再提高一步,于是出現(xiàn)了對線接觸股進行壓實加工使其成為面接觸股,稱為壓實股鋼絲繩。與線接觸股比,結構更加緊密,破斷拉力大,接觸應力減小,表面光滑,耐磨性能提高。壓實加工其方法有:模體拉拔、輥模拉拔、軋制和鍛打。采用鍛打法不僅能生產壓實股,還可以通過對整繩經(jīng)過連續(xù)鍛打,加工成壓實鋼絲繩。與壓實股鋼絲繩相比,金屬斷面系數(shù)、破斷拉力都有所提高,尤其繩表面光滑平整,很適合要求耐磨損耐擠壓的繩軌道。但由于鍛打后繩內變形不均,剛性加大,彎曲疲勞性能降低。
為提高鋼絲繩的結構性能和使用性能,滿足各種使用場合需要,將線接觸股與壓實股進行優(yōu)化組合,將壓實股排列在外層,優(yōu)勢互補,在國外得到了廣泛應用。
為了改善鋼絲繩與滑輪(或繩輪)繩槽的接觸條件,增加支撐表面,減小接觸應力,而導致異形股鋼絲繩的生產,有三角股和橢圓股。我國目前生產和使用較多的是三角股鋼絲繩,多為點接觸但也有線接觸。國外有向面接觸三角股發(fā)展的趨勢。
由上述可見,鋼絲繩股內鋼絲之間的接觸狀態(tài)是按點、線、面的順序發(fā)展而來的;股的形狀由圓形發(fā)展為異形,而鋼絲繩的最佳結構將是兩者之間的優(yōu)化組合。
為了擴大使用范圍,提高鋼絲繩使用壽命,涂(填)塑新結構、新工藝得到了迅速發(fā)展。通過對繩本身及各螺旋元(鋼絲、股、繩芯)表面涂塑包覆,或者是對各螺旋元之間的空隙進行填塑,以阻止有害介質的侵蝕,提高抗腐蝕能力。這些涂覆層或充填物,一方面,可以改善鋼絲層或股層之間的接觸狀態(tài),減輕摩擦,提高耐磨性能;另一方面,在受到?jīng)_擊載荷時,可以起到緩沖作用。這類鋼絲繩我國還處于起步發(fā)展階段。
從材料力學中知道,在桿件受拉伸與扭轉時,力與變形之間的關系用兩個獨立靜力方程來表示。提升鋼絲繩承載受拉時伴隨有扭轉,因此,抗伸靜力方程與扭轉靜力方程共存。鋼絲繩乃是一個復雜的靜不定桿件系,M.).格盧什科根據(jù)用于細長桿件的基爾赫哥夫方程,第一個運用建筑力學方法導出了拉伸與扭轉的聯(lián)合方程:
式中,A、B、C為鋼絲繩的綜合剛度系數(shù);u,v為鋼絲繩的縱向位移和角位移T、M為鋼絲繩承受的軸向拉力和扭轉力矩;x為懸垂鋼絲繩軸線坐標。從聯(lián)合方程看出,拉伸與扭轉是互相影響的,承載時的拉伸引起扭轉,而扭轉反過來又影響縱向變形。松捻扭轉u增加(捻距加長),或者是緊捻扭轉.減?。砭嗫s短),影響程度的大小決定于系數(shù)C。這就是直線鋼絲繩的靜力學原理,從根本上改變了關于鋼絲繩內力狀態(tài)的看法。
系數(shù)C實際上也是剛度系數(shù),它與各鋼絲層或股層之間的捻向及捻角有關,適當選取各層之間的不同捻向和捻角,可以使得C=0,這種鋼絲繩扭轉很小。
這就是不扭轉鋼絲繩構成的基本理論。
鋼絲繩在卷筒或繩輪上彎曲時的應力計算,最早是烈洛公式:
在直線段與彎曲段之間的過渡段,因鋼絲繩軸線的曲率是變化的(由零變化到1/R),每根鋼絲獲得不等的附加軸向位移,而由此帶來附加軸向拉力。根據(jù)研究分析,在纏人點(彎曲段與過渡段的分界點)位置,附加軸向拉力最大。隨著往直線段過渡逐漸減小,在某一位置由于摩擦力的作用,減至為零。要精確計算是很困難的,在C.T.謝爾益耶夫的著作中,提出了在確定鋼絲繩中任一鋼絲的最大附加軸向拉力時,可按簡化公式計算:
式中,P,為最小鋼絲破斷拉力總和;T為鋼絲繩承受的最大靜拉力;m為安全系數(shù)。靜力安全系數(shù)法完全沒有考慮鋼絲繩結構的復雜性,以及鋼絲繩中實際應力的分布狀態(tài),是帶有假定性質的。一般來說,在同一個使用工況下,不同結構鋼絲繩具有不同的使用期限,對它們規(guī)定為同一個安全系數(shù)是不確切的。按假定的安全系數(shù)來選擇鋼絲繩沒有實際應用價值,早就希望在工程技術中,有較完善的提升鋼絲繩力學原理和強度理論,這種理論不僅用于提升鋼絲繩選擇計算,而且對于進一步完善鋼絲繩結構都是需要的。
提升鋼絲繩承載受拉時伴隨有扭轉,由于扭轉使得各股層或鋼絲層之間的內力重新分布,造成某些鋼絲過載提前破斷,從而縮短鋼絲繩服務期限。為了充分利用鋼絲繩的金屬斷面,發(fā)揮其承載能力,對各股層或鋼絲層根據(jù)內力分布大小,按等強度理念來匹配抗拉強度等級,使其安全系數(shù)接近于實際應力狀態(tài)。提升鋼絲繩強度計算應包括:(1)直線段,在拉伸與扭轉共同作用下,股層及鋼絲層之間的內力分布,以及股中單根鋼絲內力;(2)彎曲段,不同曲率鋼絲的彎曲應力;(3)過渡段,不同位置鋼絲附加軸向拉力;(4)鋼絲全應力及合成安全系數(shù)。
提升鋼絲繩耐久性計算在工程實踐中具有一定的價值,但目前還是建立在純榨經(jīng)驗數(shù)據(jù)上。在Ⅱ.Ⅱ.涅撕捷羅夫的著作中[],對礦山提升鋼絲繩的耐力計算有詳細論述,所得出的影響系數(shù)都是經(jīng)實地考察調研獲得的。目前有關提升鋼絲繩的耐久性計算方法,在工程實踐中還沒有得到廣泛應用,其主要原因是沒有精確的試驗和統(tǒng)計資料。